廣府市井系列
“斗雞”“斗牛”“斗蟋蟀”,你一定聽說過,但你聽說過“斗茶”嗎?現(xiàn)代都市里流行的“抹茶”,其實早在千年前就已成為廣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,且玩出了很高的文化境界,這個你知道嗎?倘若你一問搖頭三不知,那就讓我們一起去古代廣州城里觀摩一下吧,保你大開眼界。
精致生活
茶餅印刻花紋喝時研磨成粉
長年碼字為生,我養(yǎng)成了一個有點討人嫌的習(xí)慣,就是愛摳字眼。每次去咖啡館或蛋糕店,看到“抹茶拿鐵”“抹茶冰激凌”“抹茶芝士蛋糕”之類的標(biāo)簽時,我就渾身不自在。“抹茶”二字,聽起來很小資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不管是茶葉或茶水,都不可能抹到咖啡、冰激凌或蛋糕上啊?后來,實在忍不住了,我就去查了資料,原來,“抹茶”是來自日本茶道的名詞,本意就是“末茶”,也即茶粉的意思。在正宗茶道里邊,茶粉都是手工磨的,十分耗時,現(xiàn)代人支付不起這個時間,只好退一步,用機器將茶葉磨成粉,咖啡里添一點,就成了抹茶咖啡;蛋糕里添一點,就成了抹茶蛋糕;冰激凌里添一點,就成了抹茶冰激凌……就算是這樣“退而求其次”做出來的飲料和甜點,照樣深得大家歡心。
滿城茶坊只賣茶餅
不過,所謂“日光之下,并無新事”,看起來時尚與小資的“抹茶”,其實一千多年前就在廣州城里流行開了。你想想,“抹茶”來自日本茶道,而日本茶道是唐宋年間從中國傳過去的,故而它的祖宗還是在中國。不信,咱們就穿越回宋代的廣州城瞧瞧去。無論是在商人扎堆的西城,還是在市井繁華的沿江街巷,不管你走進(jìn)哪一家茶坊,若是跟伙計喊上一句“來兩斤散裝龍井”,人家看你的眼神多半跟看外星人差不多,過一會才會陪著笑說:“這位客官,曹溪茶、琉璃茶(筆者注:均為廣東名茶)、神泉小團(tuán)、西山白露、峨眉白芽……這里應(yīng)有盡有,只是小的只有茶餅,您說的散裝龍井,小的竟從沒見過,不知是何物,還請客官指點。”你四處打量一番,果然只有一摞一摞的茶餅,包裝得整整齊齊,放在貨架上,現(xiàn)在常見的茶葉罐,店里一個都沒有。這里怎么一回事呢?
龍團(tuán)鳳餅十分流行
其實,若你讀點中國飲茶文化史方面的資料,就不會覺得奇怪了。話說從魏晉到明代,普遍流行的是茶粉,將茶葉采下來,烘一烘炒一炒,就拿來泡茶,那是沒文化的底層民眾才會干的事。換言之,廣州城里大大小小的茶館,賣的都是“末茶”。現(xiàn)在流行的時尚早在千多年前的廣州城里已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人們愛飲“末茶”,直接影響了茶葉的加工工藝。青綠可愛的茶葉從樹上摘下來后,先上鍋蒸去苦青味,然后放進(jìn)石臼里搗爛,再一團(tuán)團(tuán)放進(jìn)木模里壓成餅狀,接著從模中取出,經(jīng)過晾曬、烘焙等工序,就成了可以上市銷售的茶餅。唐代的茶葉加工還比較樸素;到了宋代,茶餅的花樣就多了,光從形狀上看,就有長形、方形、菱形、橢圓形,還有模擬各種動物形狀的;餅團(tuán)表面還印刻著各種花紋,以龍鳳圖案最受歡迎,這種茶餅又叫龍團(tuán)鳳餅。
倘若你買了一塊茶餅回家,是不是可以像現(xiàn)在喝普洱茶一樣,掰一小塊下來,放進(jìn)茶杯,用水一泡就能喝了呢?嘿,假如你真這么干,肯定會被人嘲笑是鄉(xiāng)巴佬。如果你想擺出一副懂行的樣子,就得先找個茶碾,把茶碾得像粉末一樣細(xì),再找一塊上好的羅絹,把茶粉篩一遍,然后把上好的山泉水煮得正到火候,才可以沖茶。喝茶的茶具,當(dāng)然也有講究,就算拿不出《紅樓夢》里的點犀盉或綠玉斗,最起碼也得用精致的黑釉或青釉盞。如果用馬克杯,你就等著被人笑掉大牙吧。
正因為喝“末茶”如此費工夫,到了明代,崇尚儉樸的明太祖朱元璋下了一道禁令,民間不許再喝這奢侈的“末茶”。之后,直接以茶葉沖茶的習(xí)慣才慢慢流行開來,一直持續(xù)到今天。
風(fēng)雅愛好
文人愛“斗茶” 千金買“裝備”
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廣州城,一個大戶人家的孩子若是迷上斗雞走狗、一擲千金,肯定會被稱作敗家子,如果父親管得嚴(yán),沒準(zhǔn)還要挨上幾棍子;但倘若他喜歡上斗茶,不但不會挨揍,反而會受到稱贊,父親一高興,很可能甩出一堆銀子,給他買“裝備”。要知道,宋代,喝茶是一件雅事,斗茶更是一件雅事,上至當(dāng)朝皇帝,下至在地方上當(dāng)官的士大夫,少有不喜歡斗茶的。孩子愛上了斗茶,不但顯得有文化品位,還多了一點融入上流社交圈的可能性,家里當(dāng)然要支持啦。
說得通俗一點,斗茶就是點茶技藝的大比拼,三五個文化人,聚在一起,必要品茶吟詩,而品茶之前,若不“斗”上幾回,再好的茶,喝起來也沒什么味道。士大夫斗茶品茶,最講究環(huán)境,當(dāng)年的廣州城背倚青山,處處流水環(huán)繞,白云山的松樹下,藥洲的奇石旁,坡山的古渡口,江畔的望海樓上,拿出裝備,擺好茶爐,就可“開斗”了。
斗茶的裝備雖只有十來件,但若一味追求古董效應(yīng),兜里再有銀子,也能花得一點不剩,故而量力而行很重要。且來認(rèn)識一下這些裝備:茶爐、木臼、茶碾、茶磨、羅絹、茶帚、茶盞、茶瓶、茶筅等,這些裝備各有“職份”,木臼用來碎茶,被呼作“木待制”;茶碾用來碾茶,呼作“金法曹”;羅絹用來濾茶,呼作“羅樞密”;茶筅由竹制成,用來點茶,呼作“竹副帥”;連茶瓶也有一個好聽的外號,叫作“湯提點”……其實,“待制”“樞密”“提點”等都是宋代官職名,以此稱呼斗茶裝備,一來好玩,二來也確實有點“調(diào)兵遣將”的意思呢。
“斗茶”有個好處,就是對參賽人數(shù)沒有限制,兩人可以斗,三五人可以斗,若是沒人,自己也可以跟自己斗,自娛自樂。斗茶開始后,先用“木待制”把茶餅敲碎,接著用“金法曹”碾成粗末,再用“石轉(zhuǎn)運”(茶磨)研成細(xì)磨,隨后,“羅樞密”上場,把細(xì)細(xì)的茶末再過濾一遍,放進(jìn)茶盞。接著把“湯提點”“叫”上前來,裝好山泉水,放到茶爐上加熱。斗茶是輸是贏,有一半取決于水的火候,真正的斗茶高手,仔細(xì)傾聽“湯提點”里水沸的聲音,聽到“魚目蟹眼連繹蹦躍”,就知道火候到了。山泉水煮好后,斗茶者拿起“湯提點”,往茶盞里注水,沸水注入茶粉,茶盞內(nèi)頓時泛起雪白的湯花,像啤酒花一樣,這時,“竹副帥”就上場了,斗茶者輕運腕力,擊打茶湯,拂平湯花,“竹副帥”用得越精妙,湯花就越細(xì)密。斗茶要分出輸贏,關(guān)鍵就在湯花,誰的湯花先散,露出水痕,誰就輸了。據(jù)說,真正的高手還會在湯花面上“作畫”,營造出唐詩宋詞里的意境,小小一杯茶湯,居然可以玩出這許多花樣,真正是“螺螄殼里做道場”,而它對文人墨客的致命吸引力,就在于此。若沒有這一番酣斗,再好的茶喝下去都索然無味呢。
(注:本文參考了《古代斗茶藝術(shù)》《北宋斗茶對建盞設(shè)計的影響》等資料) |